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欲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这四句画论,至今仍让人魂牵梦绕。是谁,将这古代山水的意境之高、境界之妙娓娓道出?他为这世间留下了怎样的画作?
一心画画,封官也留不住
郭熙,北宋时期画家,河阳温县人(今河南)。他是平民出身,一直以来自己摸索绘画,可谓是自学成才。年过半百时,郭熙也收获了许多欣赏他画作的人。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他终于有一天收到了宰相亲自发来的信函,邀请他前往京城继续创作。
通常,好的艺术作品能带着创作者去往更好的地方,过更优越的生活。郭熙也不例外,画得如此一手好画的他,在京城不久便得到了皇上的垂青。宋神宗特意给他封了官,一得闲就会把郭熙请来宫中画画。
然而,这等美差在郭熙眼里却一文不值,他心心念念回到家中继续画自己的一番境界,屡次提出让皇上放自己归乡。这样的请求若是换了他人难免会引来震怒,但宋神宗对郭熙可以说是真爱。为了留住郭熙,宋神宗倾注了他认为最好的,把郭熙一路提拔到当时画家能做的最高职位——翰林待诏直长。
但即使这般宠爱,郭熙还是想回家画自己的画,不想待在京城。这可愁坏了宋神宗,如何才能把这位绘画奇才留在自己身边呢?后来,皇上下令特意为郭熙开放藏品阁,历代皇家珍藏的书画供他随意观看,进出自由。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总算是打动了他。郭熙冲着能看历代书画原作的福利,算是安心留下了。这一留就是近二十载,直到宋神宗驾崩。
宋神宗的宫里,凡是墙壁、屏风,几乎都是郭熙的画作;宫外重要的政府机构,也遍布他的作品……郭熙的创作实际早已成为宋神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郭熙能得到如此这般的宠爱,全因为皇上欣赏他在绘画上的才华,至少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应该这样去理解。
其子郭思整理《林泉高致》
后来的宋哲宗并不喜欢郭熙,所以在他执政期间,郭熙的画作没有收到应有的待遇,郭熙的下落也隐晦不明。相传那些曾经装点着整个宫廷的画作,甚至沦为裱花师傅手中的揩桌布。好在哲宗十几年后就驾崩,宋徽宗上位。
宋徽宗在美术史中尤为出名,爱艺术甚至多过于爱江山。他自然知道郭熙的艺术造诣之高,于是他非常希望郭熙可以回到京城,继续为官,也好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可惜的是,郭熙那时已经不在世间。
宋徽宗很是惋惜,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郭熙的尊敬,他下令让郭熙之子郭思为官。郭思在艺术史上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他在为官之后,将其父生前随笔写下的诸多关于山水画的文章,一点一点地整理成册,最终成书。这本书在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中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就是《林泉高致》。
北宋时期,山水画正值它的成熟阶段。北宋文人也处于太平盛世,忠君孝亲的思想深厚,这也对当时的文学艺术产生着影响,在郭思为其父整理的《林泉高致》中也有所体现。郭熙通过对山水画的经营位置的描述,体现儒家思想中君臣、尊卑等概念,一山一石、一水一木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并以此对应宇宙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
《林泉高致》是古代画论史中第一部系统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论著,包括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可以说是关于山水画最为重要的一本著作。它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理论的最高水平,对当今的绘画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郭熙将中国山水画推向了更加真实、细腻的微妙境界,他的画作还收到过许多著名文人的“点赞”,例如今人熟知的苏轼、黄庭坚等人,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吟咏过郭熙的作品。
后来的乾隆帝也没有放过这件千古佳作,身为古代艺术“弹幕担当”的他,亲笔在郭熙的《早春图》上留下一首诗:“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郭熙的前半生在隐居中度过,后半生因为画作过上了腾着云朵一般的生活。但纵使曾经众人爱慕,又或遭遇全盘否定,他始终不为左右,沉迷于画。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唯有画画吸引着他。同样在郭熙的画作中,也始终有一种令人着魔的气质。这个“魔”并不是什么可怕的幻影,而更像是被艺术之神附体的灵魂,直到今天还有它缓缓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