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来,人类一直对大脑的可完全性抱有浓厚兴趣,认为只要态度端正、方法得当再加上恰当的工具,人类可以变得更优秀、更聪明。我们紧抱着“大脑只开发了10%”一类神话不放,相信人类思维能力的绝大部分仍有待开发。这样想,部分是因为希望未来会出现更强大脑。这是个人的期望,也是文明的希望所在:如果人类大脑已经在满负荷运转,那么发展只能到此为止。但是如果我们仅使用了自身潜力的一小部分呢?呃,那人类简直前途无量。
然而“大脑梦”也有其黑暗的一面:有可能会出现一个黑暗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个体的命运完全取决于获取认知优化的技术。上层精英得以超越人类智力的极限,底层社会失去向上流动的机会。这样,独裁者们就可以控制我们的头脑,决定我们的优秀程度。
现在可能出现什么?未来某一天呢?在与神经学家和未来学家的一系列谈话中,笔者得以对全民都忙着优化认知的世界略知一二。以下就来讲讲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其影响。
个人特制聪明药
在许多方面,我们已经身处一个持续优化神经的世界。我们有治疗多动症和嗜睡的哌醋甲酯(利他林),如今全世界的考生和撰稿人也服用这些药物。对照试验表明,不存在认知损害的个体服用后,也可以增强记忆力、注意力和积极性。我们还有治疗嗜睡和其他睡眠障碍的莫达非尼。即使已经过一夜安睡,服用它也可以增强执行力、记忆力以及注意力。而对于缺觉的人,它可以消除睡眠不足的症状。我们还有用来治疗阿兹海默症的多奈哌齐。临床试验表明,和其他抗痴呆药物一样,它也可以增强健康人的语言和程序记忆力(完成复杂动作所需记忆,如开车)。
当然,这些都算不上传说中的“聪明药”。真正的大补“聪明药”,一旦服用智商会立即升高10个点。而不是每种负责不同的智力功能:记忆力、注意力、积极性。而且,有时这些功能之间是一种零和游戏。例如,利他林在增强注意力的同时,会影响你的创造力。但是,麻省理工学院神经学专家冯国平说,可能有一天,人类彻底了解了神经机制,发明出增强特定能力、使弱点最小化的个人特制药片。目前,几家生物技术公司已经在跃跃欲试。
给自己来几下电击
用电流改变大脑功能的想法并不新鲜,很久以前的电休克疗法就源自这一理念。只不过最近几年人类对于电流方向与执行量的控制能力增强而已。如果今天的电刺激等于精美的水彩画,那么电休克疗法就是手指画。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最常见的电刺激法。它将小电流作用于头盖骨来调节大脑活动。这种疗法近日来颇受关注不是没有原因的:最近几项研究表明,TDCS可改善注意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作记忆(记忆完成一项复杂任务需要的信息)。其效果可持续30分钟~2个小时。
受大脑调节潜在利润的激励,亚利桑那大学的神经学家杰米.泰勒与他人合伙创办了Thync。该公司已发明出一台设备样机,经3000多人测试,证明可使人恢复平静或为人体注入活力——分别针对的是注意力集中和创新型联想。“它仅仅是引导你日常生活的另一工具”,泰勒说到——就像深夜填鸭式会议时的一杯咖啡,就像大型演出前的几分钟冥想。(然而,曲折还是有的。当笔者在Thync波士顿办事处体验试用版设备时,头部感受到一股微弱的电击,说好的轻松舒适呢?随后笔者被告知,机器本身没有问题,是软件更新失败)。
大脑起搏器
另一种方法就是在大脑深处安装电极,刺激TDCS无法到达的区域。脑深层电刺激(DBS)已被用来治疗帕金森病和其他严重抑郁症。电极通过手术就可直接插入大脑(具体位置取决于目的),并连接到胸腔内类似于起搏器的设备。随后,该设备就可以通过电极调节大脑内的脉冲和化学物质含量。有朝一日,DBS的效果可能比治疗会更佳:2013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个团队证明,这一过程可用于巩固记忆力,改善处理、存储信息的能力。而今年春天,使用小鼠进行的实验则证明,DBS或许可用来避免健忘或痴呆等症状。换句话说,除了让我们更聪明外,DBS也能保证聪明的时间更长。
实现直连
有朝一日,能够植入大脑的并不仅仅是电极。设想一下,如果大脑中的芯片与互联网直接相连呢?在几毫秒内,你就可以检索到任何信息。互联网上的知识信手拈来,你可以迅速填补大脑正常记忆差——没有人会怀疑你从经济学研讨会开始睡到结束。这就是安德斯.桑德伯格一类人幻想的(遥远)未来。安德斯.桑德伯格是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的计算神经学家,自称超人类主义者。安德斯相信外脑——即通过大脑植入超越认知极限并非不可能实现。而且,为什么要停留在互联网止步不前呢?未来的大脑之间可以直接相互相连啊。至于这样到底会使人类更聪明还是压垮人类、引起混乱——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大脑设计
再过一段时间,最受争议的神经优化法可能不是刺激大脑,而是大脑再设计。仅仅几年前,这种技术还停留在理论上,且陷入哲学辩论和伦理困境中。但是,如今研究人员已经发明了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更专业点叫CAS9)。通过它,科学家能够改变胚胎基因组的任意部分,每次改变一个核苷酸。这种技术发明的目的是在婴儿出生前纠正变异基因,与疾病做斗争。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有一天,人类能够辨认出和认知能力相关的基因,并把它们调节到更大功率。当然,这条路还很漫长。“不存在单个负责智力的基因。直接进入后改变一个基因,认知能力就得到提高,这是不可能的“,冯说到。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更深入了解基因组与大脑功能的关系——或许数十年后,我们就可以评价这样修修补补到底好不好。
到那一天,关于设计超智能宝宝的伦理顾虑将让位于健康问题。实话实说,我们不知道任何的人为优化会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我们的大脑能经受住人为优化后的性能吗?“有一种讨论认为,人类大脑已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已经处于最佳神经平衡状态,企图任何做出改变只会导致伤害,并不能优化大脑功能“,研究认知优化的德国神经学家马丁.德莱斯勒告诉笔者。如果真是这样,最应该忧虑的反倒不是伦理问题。
智能研究编年简史
19世纪: 颅骨测量法(通过测量头骨确定个体智商和其他特性)开始广泛流传。
1905:现代IQ测试的前身——比-西二氏测验(Binet-Simon test)问世。
1946年:高智商者的协会——门萨成立。
1962年:MIT科学家约瑟夫.阿特曼发现,人类在成年后,大脑会不断生成新的神经细胞。
20世纪70年代:CT扫描、正电子扫描以及随后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导致了大脑工作原理新发现。
1984年:哲学家詹姆斯.R.费里尼发现智商在数十年里会保持稳定增长。
2065年:个人特制智力提升药上市。(译者: 落雪 原作者:MARIA KONNIKO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