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真诚不是件好事,对此大家都深有同感——没人乐意被逢场作戏的人玩弄,每个人都想活出真我。但是,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真实实地活着呢?
尤其是成长在千禧年的这代人,社交媒体时代使他们不但要费劲弄清楚自己的性格特质是什么,还要决定是否要具备这些特质。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挑选最有看头的照片上传到个人Instagram(一款运行在iphone平台上的照片分享应用程序)主页上,在脸书(Facebook)上创建快照似的个人生活简况,在线上交友网站自曝个人情感状况。尽管这些状态可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人们其实是有选择地设计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而不是毫无保留地展现自我。
真诚人格研究领域的开路人,迈克尔·克尼斯(Michael Kernis)和布莱恩·高曼(Brian Goldman)于2002年开始研究个体在真诚这一性格方面的差异性,并将真实定义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始终如一地做真实自我,展现核心自我”。想要评估一个人是否活出了真我,就必须得查看其过去已发布的状态,看看他每天都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和谁有了怎样的互动。虽然科学还未曾规划出一条通往真诚的单行道,但是能够活出真我的人们具有某些共同特质。
以下六个迹象表明你已活出真我。
1.尊重自己,恰到好处
赫芬顿邮报博客作家,哲学博士盖伊·温奇曾写过一部名为《情感急救——治愈被拒、内疚感、挫败感及其他常见情感创伤》的作品,在这位临床心理学家看来,真诚的人都尊重自己且恰到好处。
“自尊的度要不多不少刚刚好:过度自尊就会变得自恋,傲慢自负,这不件好事,”温奇在赫芬顿邮报博客中写道,“不够自尊也不行;你寻求的自尊应当是程度适中,坚实可靠的。因此,真诚的人往往尊重自己且恰到好处——这种自尊坚实可靠,始终如一,经得起考验。这些人往往不具有很强的自卫防御性。他们能够感受真实,也能够真真实实地做人,因为对于暴露真实自我所带来的影响,他们毫不忧心,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真实的自我。”
2008年刊登在心理咨询期刊的一项调查研究对该观点表示了支持,研究人员以英国人民为调查对象,对其“真诚人格”进行了研究,探索个体真诚人格和其他性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发现那些真真实实活着的人们通常更尊重自己。
2.面对弱点,欣然接受
对于增强内在力量,心理学观点和社会认知大相径庭。许多文化都强调要时刻筑起防御墙来隐藏或极力缩小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或是经历些不愉快的事情。而科学则支持人们使用灵活应对机制处理不适——直面恐惧与失败,力图从中学习成长,而不是一味将其拒之门外。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定是个真诚的人,且具有坚实可靠的自尊情感基础。
“你越尊重自己,你承认失败,接受批评与负反馈的能力就越强,并且不会被打到,”在阐述保持这一灵活应对机制的重要性时,温奇如是说道,“这样一来,你就能承受得住批评与负反馈,也能接受自己的缺点以及那些你不太欣赏的自我特质,并且不会任其毁了你。对于这些,你都坦然承认,做出改进,欣然接受。因此你的整体自我定位丝毫未受影响。”
3.共享“真我”,沟通无限
真诚的人不但肯花时间仔细思索指引他们活出真我的人生观和人生阅历,他们还能轻而易举地与旁人分享“真我”。在真诚人格调查中,该外在表现一直是性格外向者的专利。然而,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威廉·弗林斯(William Fleeson)在《个性》周刊2010年的一篇研究中表明,只要为人真诚,无论是性格外向者还是内向者都乐于和外界分享他们的想法、见解和信仰。
“真实做人和性格外向一直紧密相联,即使是对于那些将自己定义为性格内向者而言也是如此,”弗林斯曾如此表述过自己的观点,“在性格外向者和内向者之间灵活切换是无可厚非的。这不是否定自我,也不是不自尊。人们对于自我的性格设定往往过于死板,不肯卖出自己熟悉的舒适区。其实有时候学着去适应新环境更有利于你活出真我。”
他的调查研究还表明真实生活的人一般情绪较为稳定,情商更高。
4.赞美之辞,大方接受
感谢的话语分两种:给出和接受。对于后者,温奇在《情感急救》一书中指出不够尊重自己的人们在接受赞美时,内心十分挣扎。因为他们觉得这些赞美表明他人对他们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他们就会因此觉得压力山大。而那些尊重自己,为人真诚的人们则就将其视作赞美之辞,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赞美就是赞美,欣然接受便是,达到这一境界需要一定程度的‘真实性’,”温奇解释道,“这是指不但要能接受赞美,还要能内心毫不挣扎地不打折扣地回敬赞美之辞。”
“真实之人在向他人表达感谢之情时,也同样不会过度思前想后。”
“你想鼓励他人,”他说道,“肯定是因为他们很优秀,你赞美他们就是因为他们受之无愧。当你心无杂念地这么去做了,赞美之辞便脱口而出,你也会因为赞美他们的出色表现而收获简单的快乐。”
5.用心聆听,深度对话
真诚的人不易受干扰,能够心无旁骛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仅是因为他们真心对他人所言很感兴趣。他们不会不断查看手机看有没有新信息,也不会任由思绪乱飞,总想着自己今天还有啥事没干。在与他人交流时,其余一切不想干的事物都被束之高阁。
据心理科学家艾琳·黑瑞(Erin Heerey)于2013年在威尔士班戈大学(Bangor University)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他人是能够分辨的出你是否真诚。这项观察性研究将刚认识彼此的两个陌生人分为一组,双方会给出微笑——真诚的和礼貌性的都有,该研究对双方对此的反应进行监测。研究发现相比礼貌性的微笑,研究对象对于真诚微笑回应的更快,并将其视作一种社会奖赏,应当受到重视。
“当我们真诚做人,尊重自己时,我们就不会为日常琐事所烦扰,包袱也不会那么重,这样我们就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以一种更加纯粹的方式去关注谈话内容本身,”温奇补充说道,“当人们保持本真时,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就会更纯粹,交谈的内容也会有趣得多。你们也能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探索更多,发现更多,因为这种交流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真诚做人,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知道你是谁并能欣然接受自己的真实面目(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需要你花费时间去逐渐了解自己在意什么,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以此为基础,你就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坚信它,坚持它,践行它。
“在你彻底想弄明白了自己的想法、感受,知道了什么对自己而言是重要的以及为什么重要之后,你的某些目标和方向也就明确了,”温奇说道,“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样的操作指令下行动的——我们只是觉得没必要对自己把他们明确有力地表达出来。但是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行为,审视一下自己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我们是怎么思考的,我们又为什么会这么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一直以来指引我们的原则是什么。”
那些内省的人们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思考,也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较常人而言,他们往往对指引自己人生的原则和目标更加深谙于心,温奇补充说道,“这使得他们积极主动而非被动应变。”(译者: CristinaHunt 原作者: Alena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