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面临老龄化带来的后果:大量老年痴呆病患者
舞台上装饰着金银丝和小彩灯,刘昌盛先生穿着黄色和灰色相间的运动服,正对着麦克风唱“东方红”。对于刘昌盛先生而言,60年代的毛主席赞歌比他刚度过的岁月更能勾起鲜活的记忆。如今70多岁的他患上了痴呆症,一种无法治愈的脑疾病,带有对短期记忆的丧失。刘先生住在北京北部的千寻养老院已经两年,这里大概约有75位痴呆病人。他们是中国痴呆症患者中少数获得专家治疗的人群。
痴呆症大多是富裕国家的疾病,随着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已越来越普遍,中国就在快速地在追赶。平均寿命从1960年的44岁上升到如今的77岁,同时人口在迅速地老龄化:六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到2025年几乎四个人中就会有一个。患痴呆病的风险(年龄调整)因素也在增加,包括了肥胖、吸烟、缺乏锻炼和糖尿病。
在中国,大约有9百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痴呆症,从绝对数上来说,是美国的两倍还要多。这个数量比印度的两倍还多,印度的人口类似中国,但年轻化得多。将近三分之二的中国患者有接近三分之二患有阿尔茨海默的症状,自1990年以来病例已增加到了三倍。从现在到2050年之间,阿尔茨海默(老年痴呆症)患者可能增加到四倍。
不幸的是,中国政府对这场危机没有准备,严重缺乏患者所需要的医疗保健供给和公共设施。尽管最近有一些公众宣传活动,许多中国人认为老年痴呆病是自然老化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疾病,不知道它是致命的。其他人更多地将他看作一种心理疾病,而并非大脑的退化。它被误解为带有羞耻感的精神疾病,使得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不愿意寻求帮助。这些加重了痴呆症带给患者的痛苦:主动治疗才可以减缓病情的发展。
即使在刘先生所住的北京北部的千寻养老院,医疗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简陋。在所谓的开放“活动”区域,患者没有用来娱乐的游戏或者玩具,亲属一周只能探视一次,以防“打扰”患者(在西方,养老院鼓励探视,以刺激并创造温暖和亲密感)。一些病人在精神病房里死去,因为病房无法有效地处理他们的特殊需求。严重短缺符合资格的医护人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少人觉得这项工作具有吸引力。千寻养老院50岁的张秀荣,一个月的收入只有少于3000元(450美元),接近平均国民水平,却要照应所有患者的一天12个小时的基本需求。“没有中国家长想要他们的女儿在医院里清理便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系的Michael Phillips说。
在西方,大多的患者会选择在养老月度过长达一年多的残酷的最后时期。而中国家庭则由始至终独自承担一切,政府在社会关怀方面的投资长期缺乏,认定家庭的成年儿女的会担起责任,但这是不成立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出生率自1970年代开始暴跌,这意味着到2050年,超过65岁的从业者将从10个下降到2.5个。人们移居到城市,留在乡下的一些老人无人照看。
需要新思路
政府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尽管成立了一些老年痴呆病研究基金会,但是科学家用这些资金来研究疗法,而不是为那些没有机会获得治疗的患者寻求缓解痛苦的方法。Phillips教授说,“因为不会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或被授权予建设社区医护发展。”
医护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昂贵的,不论对于家庭还是政府。中国政府将会发现病人亲属无法胜任照护患者的责任,政府必须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因为只有极少的家庭成员能够理解病人的状况。伦敦国王学院Ruoling Chen的研究团队发现,90%的病例是未被发现的。当政府最终意识到必须要介入时,患者们才会获益。(译者: alexia15bv 原作者:The 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