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尽管有大量高密度的娱乐活动可供我们消遣,我们仍然无聊。我们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武林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会“经常感觉无聊”,甚至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还会对工作感到乏味。文件工作、上班考勤和沉闷会议都会让我们倍感无聊,当然,也不排除电视剧、脸书和其他社交媒体带来的无趣感。我们把周末都耗费在无聊的聚会上、乏味冗长的电影和听爱人唠叨他们一天的生活上。我们的孩子也很无聊——无聊的学校、家庭作业甚至是学校假期。
关于我们无聊厌倦的解释有很多。但我们刺激过度其实也是这个问题的一部分缘由。我们越是感到愉悦,越是需要更多的娱乐活动来满足自己。我们自己的世界越是充满高速、高强度的不断变化的刺激,我们就越习惯于这样的世界,而且低层次的刺激也越是让我们难以忍受。
很多人认为,现在我们的注意力时长比金鱼的八秒钟还要短。
另外,诸如阅读报告、坐着开会、参加测试试验和研究等一系列慢速活动也让我们无聊,因为我们习惯的是快节奏的娱乐活动。
现在我们的注意力时长比金鱼(8秒)的还要短。我们天生好奇新事物,这样大脑内会产生大量让我们有愉悦感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只要关注新的刺激后,它一旦不再那么新鲜后,不久后我们仍会觉得无趣。为了获取这种同样令人愉悦的多巴胺又会刺激我们分散注意力,去寻找其他的新鲜事物。
我们对屏幕的不断依赖也是罪魁祸首。虽然我们生活的世界似乎是多样的,让人兴奋不已的且大量娱乐活动触手可及,但这确是问题的所在。大多数娱乐活动的来源和渠道都非常相似——就是我们的手指,因为现在工作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敲键盘打字,随后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看电影、电子书、看新闻、聊天等)来寻求刺激,这就意味敲键盘打字的时间越来越多。平均每天花在手机、电脑和电视屏幕上的时间为6-7个小时。
所有这些都开始变得简单枯燥。不仅不会去参加各种刺激神经系统的娱乐活动来调剂我们的单调烦闷,反而会进入每天花大量时间重复点击相同屏幕的模式。更讽刺的是,即使移动设备能够填补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但获得娱乐的方式已经变得如此重复乏味,它自身反而成为了无聊的来源。
讨论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有研究表明,长期的空虚无聊是大量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比如暴饮暴食,赌博,逃课,反社会行为,吸毒,意外事故,冒险等等。我们需要的是更少的而非更多的刺激和新鲜事物。
这听起来很矛盾,但是短期内百无聊赖的感觉可以使空虚乏味更少的出现在我们以后的长期生活中。(译者:amber0911 原文作者:Sandi Mann )
[layerslider 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