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听起来像是恐怖电影中的情节,但在昆虫世界中发生的频率比你想象的要多:病毒可以接管宿主并驱使它们走向死亡,这样病毒就可能更容易传播给其他受害者。
这听起来像是恐怖电影中的情节,但在昆虫世界中发生的频率比你想象的要多:病毒可以接管宿主并驱使它们走向死亡,这样病毒就可能更容易传播给其他受害者。
科学家们认为,这实际上已经持续了数亿年演化,而新的研究揭示了它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具体来说被称为核多角体病毒 (NPV) 感染棉铃虫 ( Helicoverpa armigera ) 毛虫的现象如何发生的。
正如一个多世纪以来所观察到的那样,已知 核多角体病毒 (NPV) 会将它们的毛虫宿主在死亡前驱赶到植物的顶部,而毛毛虫自然的行为是在化蛹前钻入地下。
现在我们对这种已知的“树顶疾病”背后的潜在机制有了更好的了解,这完全与趋光性或生物体被吸引到光源(如太阳)的方式有关。
在一项新研究中,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棉铃虫毛虫和一种名为 HearNPV 的 核多角体病毒 (NPV) 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研究人员在他们的论文中写道:“寄生虫和病原体操纵宿主行为的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很少有研究明确其中机理。 ”
“在这里,我们说明了 HearNPV 如何通过劫持宿主的视觉感知和触发攀爬行为来诱导棉铃虫幼虫的趋光性增强,从而导致受感染的幼虫爬到高处自杀式死亡。”
先前的研究表明,感染了 HearNPV 的毛虫会被吸引到光源处,这里使用 LED 灯、玻璃管和攀爬网证实了这一点。携带病毒的昆虫最终会死在网格的顶部,光线越高,它们爬得越高。
用不同位置的灯进行的进一步测试证实,毛毛虫被吸引到的是光照,而不是对重力或更高海拔的任何反应,并且它们的视力被百度用来支持这个行为:无视觉的棉铃虫不会受 HearNPV 病毒的影响达到相同的程度。
所有这些向上攀爬如何帮助病毒尚不完全清楚。但如果毛毛虫在植物顶部死亡,它可能会给宿主病毒更多的机会进一步传播,无论是随风传播还是被捕食者捕杀。
研究人员写道: “由于阳光从上方照射植物,正向趋光性可能是一种可靠的机制,可以确保受感染的幼虫在寄主植物的高处死亡。 ”
在证实了早期的假设后,研究人员随后研究了受感染和未受感染的毛虫之间的遗传差异。他们发现了六个参与对光反应的基因,当 HearNPV 病毒感染时,这些基因表达不同,并最终确定了三个似乎最相关的基因。这三个基因是 HaBL(用于检测短波光)、HaLW(用于检测长波光)和 TRPL(将光转换为电信号)。当这些基因在受感染的毛虫中被切断时,昆虫不太可能被光源吸引或最终在靠近光的地方死亡。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这些核多角体病毒似乎劫持了昆虫对光的天然亲和力并将其用于对付它们。科学家们的下一个问题是这些基因究竟是如何被病毒操纵的——但这是另一项研究的课题。
该研究已发表在《分子生态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