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CAS)的一个研究小组声称他们的一只克隆猴已经活了两年多。
中国的研究人员正在推进他们备受争议的克隆灵长类动物的尝试,现在,中国科学院(CAS)的一个研究小组声称他们的一只克隆猴已经活了两年多。
这将是迄今为止克隆恒河猴(Macaca mulatta)存活时间最长的。
在所有植入子宫的克隆猕猴胚胎中,近一半在妊娠第 60 天左右死亡。据报道,虽然一些克隆可以存活数周或数月,但许多其他克隆即使从子宫里出来也只能存活数小时或数天,这主要是因为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问题。
这只两岁的雄性猕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例外。它是在中国使用一种新方法开发的,旨在改善克隆胚胎胎盘发育的结果。
随着胎儿的生长和变化,胎盘的基因表达谱应该随之改变。但在克隆胎儿中,胎盘似乎并不总是在正确的时间表达正确的基因谱。
17个月大的克隆猕猴。 (廖等人,《自然通讯》,2024)
该团队现在已经找到了一种改善动物模型生存结果的方法。
问题似乎源于克隆胚胎的体细胞。更具体地说,胚胎外滋养层的细胞为发育中的胚胎提供营养,并在植入后形成胎盘的大部分,后来在胎盘中显示出功能障碍或缺陷。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研究人员在植入这种杂交胚胎之前,小心地将克隆胚胎的内层嵌入非克隆胚胎的滋养层中,从而“拯救”其发育。
这种滋养层替代方法的工作原理是将克隆胚胎的内细胞团注射到通过体外过程形成的第二个非克隆胚胎中。这为“杂交”胚胎提供了属于非克隆的滋养层。
最初的克隆胚胎是通过体细胞核移植 (SCNT) 的过程制成的,该过程用另一个个体的体细胞和 DNA 取代卵细胞的细胞核。
SCNT 与 1996 年创造出第一只克隆动物多莉羊的先进方法相同,虽然它在猪、狗、小鼠、牛和兔子中取得了成功,但在灵长类动物中实现要困难得多。直到 2018 年,中科院的科学家才利用 SCNT 培育出两只食蟹猕猴(Macaca fascicularis)的克隆体“中中”和“华华”。
尽管多年来克隆猕猴的成功率和寿命有所提高,但这些实验室猴子很少活得长久。正如预期的那样,这导致了国际层面上围绕整个研究领域的一些棘手的道德对话。
灵长类克隆的支持者认为,在人类近亲中进行双胞胎研究的可能性作为疾病模型非常有价值。怀疑论者认为,这样的结果并不确定,而且对动物福祉的危险太大。
CAS 的科学家声称遵循国际道德准则,他们的研究在中国完全合法,自 2018 年以来一直有增无减。
虽然滋养层替代方法已经培育出了一只活的、健康的两岁猴子,但仍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和错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该团队每 113 个激活的 SCNT 胚胎中只能获得一个活胎。在他们移植到子宫的所有 11 个胚胎中,只有一个产生了活胎儿。
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个数字可能听起来很低,但 CAS 团队对他们的结果感到鼓舞。
研究小组写道:“这一策略有望通过解决与滋养外胚层相关的问题来提高成功率,滋养外胚层在早期胚胎发育和植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克隆研究之外,该团队的滋养层替代方法也可能对传统的体外受精产生影响。
如果可以用这种方法挽救滋养层细胞异常或缺陷的人类胚胎,则可以增加成功妊娠结果的可能性。
但这种未来的可能性需要做更多的工作,而这将不可避免地要求更多动物的死亡。
一些专家警告说,此类研究使世界陷入滑坡,即使是最聪明的动物也只不过是人类的物品,没有道德分量。
无论科学界其他成员是否喜欢,CAS 的科学家们都在继续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该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上。